鱷魚掌故
古代中國人對「鼉」的記錄,早在《詩經》中已經出現。其他古籍如《禮記》〈月令〉及《爾雅翼》等更對「鼉」的形態和生活習性,捕捉「鼉」的方法,以及「鼉」不同部分的用途有著詳細的記錄。由此看來,古代中國人對「鼉」的認識頗深。
後來中國人發現了「鱷」,並留意到「鱷」和「鼉」的分別。例如《博物志》提及「南海有鱷魚,狀似鼉」;而《爾雅翼》形容鱷魚「長尾而利齒」、「其多處大為民害,亦能食人」、「吞人即浮,出日南」,可見其性情兇猛。
傳說唐憲宗元和年間,廣東潮州有鱷魚為患,當時身為潮州刺史的韓愈,便寫了一篇《祭鱷魚文》,以豬羊投入河水祭祀鱷魚,復誦祭文,著令鱷魚七日內返回大海,據說鱷魚就此絕跡。按中國生物學家的判斷,當時出現的鱷魚應該就是灣鱷。
然而,到了宋真宗成平年間,鱷魚又再出現,這次由當時被貶做潮州通判的陳堯佐處理。他召集百名勇士,在有經驗的漁夫指導下捕捉鱷魚,自己則寫了一篇《戮鱷魚文》,在宣佈鱷魚的罪狀後,便把它當眾殺死。現時在潮州城外北堤中段的一個古渡口堤上建有祭鱷亭、三王公廟等,成為潮州旅遊名勝「潮州八景」之一。
*相關的原文,可從下圖古籍上的名單中按鍵調出細讀*
|